必一体育:这项技术可年增277万吨面粉 够3900万人吃一年
一粒小麦,从田间地头到走上餐桌,要历经一段复杂的“旅程”。这其中,小麦产后加工是关键的一环。
产品特点
一粒小麦,从田间地头到走上餐桌,要历经一段复杂的“旅程”。这其中,小麦产后加工是关键的一环。
近日,由河南工业大学教授赵仁勇牵头的“小麦粉适度加工及大宗面制品产业化升级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项目,斩获了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将可供居民食用消费的面粉出粉率至少提高了3%。由此额外增加的面粉,按年人均面粉消耗量折算,够3900万人吃一年。
1月19日,见到赵仁勇时,他刚从中原食品实验室所在地漯河回到郑州。说起适度加工,他先给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生产100斤粮食,其中到底有多少斤变成食品了?”
像早期的“八五粉”,指的是100斤小麦磨面,能出85斤面粉。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喜欢上了“精细白”的“雪花粉”。如当代作家钟源所写,“吃粮吃面讲究细,细了吃不腻。要细用罗筛,筛出一栏二栏又三栏,显出谁富裕”。
但“精细白”是有代价的。赵仁勇说,2000年以后,可食用消费的面粉出粉率降到了68%~72%,100斤小麦也就出来68~72斤面粉。看起来不多,但和“八五粉”相比,小麦出粉率下降了13%~17%。
于是,针对追求“精细白”的小麦粉“过度加工”,有了“适度加工”的新理念,旨在提高小麦资源作为食品原料的利用率。
在赵仁勇看来,适度加工也是保障国民健康的需要,“患糖尿病、慢性疾病、肥胖症这些人,很多都是吃精致粮食吃多了,吃的过精、过细、过白。我们加工小麦时去掉的皮层,恰恰是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最多的。”
当然,追求营养健康的同时,安全同样重要。小麦粒的外层,会有一些重金属、农药化肥残留等。为此,赵仁勇和团队研发了柔性脱皮机,可以精准控制脱皮,把有毒有害的最外层去掉。
他们还创新提出了小麦粉适度加工的“度”,将食用小麦粉的出粉率提高至75%~78%,累积灰分(面粉高温灼烧后剩下的灰烬的质量与燃烧前质量之比)控制在0.7%以下,既避免了小麦中营养组分过度流失,又将小麦资源的食品利用率提高了3%~10%。即便按3%来算,也相当于每年额外增加277万吨面粉。按2012年人均面粉消耗量0.07吨计算,每年可多满足3900万人的面粉用量。
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小麦制粉时如何快速高效使皮层和胚乳分离、研磨强度多大更合适、如何适应面食的制作需求、如何提升产业的智能化程度围绕这些,赵仁勇和团队从一个个环节入手、一个个细节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他举了个例子,“之前的面粉厂,一天加工几吨、几十吨面粉,都是靠人调节磨粉机轧距。现在,像五得利,一个单体车间一天能加工6000吨小麦,旗下19家分公司一天能加工小麦8万吨。这得多少人去调节?怎么靠人调节?”
所谓“智能粉师系统”,是指在线粒度检测仪通过激光衍射、图像识别等核心技术,在线精准检测研磨后物料的粒度。检测完成后,结果自动反馈给控制系统,系统再指挥磨粉机自动调节轧距。这之后,近红外在线品质分析仪会依据光谱数学模型,对面粉的品质进行自动检测,并对不同粉管生产出的面粉进行自动混合搭配。
为此,赵仁勇和团队不仅创新了散装面粉的自动接收与发放系统,还在和面、压面、面条切断、称量以及包装等关键环节实现了突破,首创了1500型国际最大产能的挂面加工全自动生产线。目前,挂面智能化加工关键技术装备体系,已经推广到金沙河、陈克明、想念等企业120余条生产线。
得知获奖的消息,赵仁勇很是开心传统的食品加工产业,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拿一等奖了。
他更为开心的是,该项目成果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应用推广,服务于全国范围内50%以上的大中型面制品加工企业,建立了200余条新型高效生产线。在赵仁勇看来,这要归功于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纵观整个产业,没有任何一家单位和企业能面面俱到、都是强项。他认为,局部再强也没有用,只有大家把强项串起来形成一个链条,才能最快最好地发展。
赵仁勇他们把这个产业里最优势的生产企业也拉来了,这其中,包括产销量第一的面粉加工企业五得利、国内馒头产能第一的企业同福、国内挂面产能第二和第三的陈克明以及想念,“从研究到成果转化到最终产业化,全都齐了,特别高效。”
未来,怎么更好地把河南的小麦、玉米等粮食转化成食品,依然是赵仁勇想做的事儿,“提升河南粮食的附加值,把中国的粮仓变成国人的厨房、世界的餐桌,值得一直研究下去。”
工程案例
在线留言
相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