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体育:化妆品代加工成“代工之王”从工厂向平台跃迁成就美妆
“双十一”临近,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诺斯贝尔”)的智能生产车间内,机器比人更忙碌:
产品特点
“双十一”临近,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诺斯贝尔”)的智能生产车间内,机器比人更忙碌:灵活的机械手自动取模到折叠机上,膜材经视觉检测合格后只需1秒即可完成入袋;玻璃瓶自洗、自烘、自灌,在传输带上排队轧盖;在智能设备的精准操控下,湿巾产品高效完成贴盖包装流程……
诺斯贝尔于2004年在中山南头镇创立,经过近20年发展,从一座普通的化妆品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工厂,跃居为世界级“面膜工厂”。目前,位列全球四大化妆品ODM企业之一、中国本土第一,面膜产能规模排名世界第一。
今天,当我们提及资生堂、宝洁、联合利华,或者自然堂、上海家化,再或者完美日记、花西子,越来越多人开始知道,这些美妆大牌的背后,有着同一家合作伙伴——诺斯贝尔。
20年间,从一家籍籍无名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美妆产品制造领域的“代工之王”,诺斯贝尔为何能从趋于白热化的竞争中冲出重围?
1997年,范展华从天津工业大学无纺布专业毕业后,先后在珠海、广州等地的无纺布制造工厂工作,接触到了面膜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千禧年初,“面膜经济”方兴未艾,范展华有了创业的想法。
2004年,在同行朋友的引荐下,范展华和创业团队一起来到南头镇考察工厂选址,在南头镇政府的全链条服务之下,诺斯贝尔顺利在此落户扎根。
“与最‘挑剔’的客户‘交朋友’,是诺斯贝尔成功的重要秘诀。”范展华介绍,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化妆品产业集聚地,早在2008年,中山就获得了“中国化妆品之都”的称号。全国排名前50的化妆品品牌,近半与中山企业合作生产,好来化工、完美、曼秀雷敦等一批知名品牌在中山扎根发展。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南头落户,让诺斯贝尔积累起了第一批重要客户。
2006年,诺斯贝尔开始为曼秀雷敦生产洁面乳,客户要求工艺细化、严谨度更高,仅“称料”这一个环节就要花费6-7个小时。“就像你煮一锅饭,涉及哪些环节,放多少水、多少米、开多大功率,都有专人操作、专人记录、专人复核。”范展华表示,曼秀雷敦的创始人是一名药剂师,沿用了药品“批记录”的生产管理体系,与这样的客户合作也倒逼着诺斯贝尔狠抓管理细节,不断提升工艺水平。
正是以苛刻市场为对标范本,通过向最挑剔的客户“取经”,诺斯贝尔不断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收获了更多优质客户的信任。去年,诺斯贝尔为全球超过400多个客户服务,包括国际知名品牌、国内一线品牌,也有社交电商品牌、新锐原创品牌等,成功打造了一个类型多元、实力雄厚、影响广泛的客户群。
“这个时代是讲究产品实力的时代,品牌方运营好一款产品,我们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沉淀去研发新的产品。”诺斯贝尔副总裁麦耀雅表示,经过疫情影响及资本退潮对化妆品行业的大洗牌,越来越多国内化妆品企业开始注重品质、品牌力,这也为诺斯贝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量优质的客户资源,为诺斯贝尔培育了更加快速精准的市场触觉和创新土壤。”范展华表示,诺斯贝尔护肤品代加工生产是一个庞大的资源聚合平台,这里服务200多个知名品牌,上千家国内外优质原料和包材供应商在这里对接,创新资源在这里完成链接,市场信息在这里不断汇聚,这些都将为诺斯贝尔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诺斯贝尔并不是什么火,就做什么。而是在这个品类还没有真正火起来的时候,就超前开拓这个品类,引领行业潮流。”范展华说。
10月15日,在2023第七届中国化妆品国际高峰论坛上,诺斯贝尔参与起草的全球首个《化妆品用静电纺纤维膜》团体标准正式官宣,并于近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弥补了以静电纺丝技术制作成的膜材类护肤产品标准的空白,为行业的静电纺丝膜类产品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化妆品用静电纺纤维膜》团体标准的创新性在于聚焦静电纺丝新技术,创新面膜新形态,突破渗透的难题,并使其具有速溶吸收的特点。诺斯贝尔运用该技术生产的速溶精华贴产品,其面膜由纳米级别纤维组成,直径在80-700nm之间,能深入肌底发挥功效。
5年、60个月,这是诺斯贝尔让“静电纺丝”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所耗费的时间。在面对没有参考文献、没有现成设备、研发团队专业背景不对口的境况下,诺斯贝尔从0出发,革新了静电纺丝纤维膜的研发之路。时至今日,负责该技术研发的彭心宇依然感叹道:“太难了,但还好我们坚持了下来”。
这已经不是诺斯贝尔第一次在面膜市场引领风潮。20世纪90年代末,进口的无纺布面膜首次出现在市场上。范展华那时刚刚大学毕业不久,曾进入无纺布生产企业工作,成为这个行业起步发展的亲历者,对面膜技术的迭代历史十分稔熟。范展华介绍,初代无纺布主要以石油化学成分为原料,通过物理方法将其中的纤维黏合在一起。这种材料比较明显的短板就是透气性不太好、亲肤性比较差。
为改善用户体验,诺斯贝尔在2012年推出以“轻透、隐形、安全、环保”为特点的天丝面膜,让贴片面膜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
在此基础上,诺斯贝尔再推出更多的NBC面膜,如草本植物纤维膜布、黑膜布、凝胶类膜布,如今又将美白成分烟酰胺、补水成分玻尿酸等功效成分也融入膜布,让面膜质感、颜色、纹路都花样繁多。在范展华看来,这些功效膜布让面膜走向大众。现如今,静电纺丝、冻干技术等中国“风味”面膜,则把面膜技术推进了一个台阶,迈向科技驱动的阶段。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7年中国功效型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达到2118亿元。竞逐两千亿“蓝海”,除了原料端的持续创新,在前沿技术领域打造壁垒也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化妆品行业而言,技术端的每一次革新,都是中国化妆品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积累。
“企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扎根科研,在基础研发,在工艺、制剂、配方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与创新,占领更多技术高地,通过自身努力,破解‘卡脖子’困境。”范展华说。
为此,诺斯贝尔持续投入来推动化妆品供应链的科技创新,着力打造三大研发平台,生物技术、制剂技术、AI技术平台,每年研发投入相对营收金额占比3%以上,有超过180人的研发团队,储备了上万个成熟配方,建立了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壁垒。
在新原料的研究方面,植物提取和发酵的一些有效成分,目前是诺斯贝尔的研究方向。诺斯贝尔十分注重功效的检测和展示,引入像双光子显微镜这一类在脑科学研究应用领域的先进仪器,针对卸妆产品开发进行验证。目前,诺斯贝尔已拥有专利136项,为打造差异化定位产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化妆品市场进入蓄力增长阶段,消费者对产品、剂型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功效护肤、医美领域、敏感肌护肤是未来化妆品市场四大增长趋势,产品研发不能脱离市场,多重契合市场潮流趋势是破局的利刃所在。”诺斯贝尔副总裁(研发)邱晓锋表示。
近年来,美妆市场持续变化,对行业来说,发展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宏观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渠道变迁、消费者的世代更迭。这三方面可总结为“人、货、场”的改变。
诺斯贝尔作为研发驱动的制造型企业,是产业链的上游,必须及早发现趋势并行动,才能抓住机遇,赢得市场。这一点,诺斯贝尔早有布局。
2016年,诺斯贝尔布局海外研究所;2021年分别在广州、杭州设立研发中心。目前,诺斯贝尔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功能性化妆品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
诺斯贝尔十分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静电纺丝面膜的“问世”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研发期间,诺斯贝尔聘请行业知名专家作为产品技术顾问,与天津工业大手开展《基于生物活性纳米纤维材料在化妆品领域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技术开发,获得了中山市重大科技专项奖。
此外,诺斯贝尔还先后与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广东暨大基因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以进行更深入的产品研发。
诺斯贝尔的研发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市场部与研发团队紧密联系、协同合作。市场部通过多渠道数据系统和分析团队支持充分做好研发的“眼睛”,及时将“前线”信息反馈到研发实验室。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让研发走出实验室,更快转化成市场成果,从而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我们一方面坚持科技领航,加强研发储备和投入,一方面把握市场趋势,以平台思维来运营工厂。”范展华表示,诺斯贝尔制定了针对不同产品制定了差异化策略,构建与客户“共生共创”的生态体系。
“现在是一个什么都要的时代,交货还要快,服务还要好。还有一个很关键,不要那么贵。”在范展华看来,代工行业的竞争是一种系统性竞争,从设备产能到生产成本,从质量管控到交货速度,每一项都必须领先于人。
在中山市南头镇诺斯贝尔总部基地大楼,“诺斯贝尔智能制造中心平台”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全链条数据,从产能情况到车间运行,所有数据一目了然。
近几年,高端护肤品代加工诺斯贝尔投入3亿多元打造了12万多平方米的智能化生产车间,146条生产线年底,该企业投料乳化车间入选为中山市首批15个智能化示范车间之一。
时针回拨到2015年,面膜产品市场迎来快速上升期。作为一家oem面膜企业,诺斯贝尔此前三年营收年均增长率已超30%,在此利好趋势下,诺斯贝尔果断出击,宣布计划在三年内投入技改资金1.2亿元,实施“机器换人”项目。
当时,整个化妆品行业的技术改造水平仍较低,机器人密度低,要实现自动化难度非常大,少有企业敢冒险投入大量资金迈出技改的步子。诺斯贝尔在率先“吃螃蟹”,在业内启动了全自动生产计划,成为技改先行者。“机器换人”并非易事,诺斯贝尔选择下重本引进国内首台全自动面膜生产机器,价值800万元一台的自动化设备,诺斯贝尔一次购买了六台。
据介绍,新的自动化生产线能集成四五套传统工序,一条生产线人,实时检测功能让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9.99%。一年之后,企业的面膜产能比推行技改前提升了60%。
配制精华液,是制作面膜最核心的一环。在配制车间内,全自动的机械手投放原材料,水经过高纯度的净水设备与原材料混合、乳化,全流程工序复杂。原本需要大量的人力,现如今,车间一位数字“总工程师”就能搞定。这个“总工”就是MES系统(又称“制造执行系统”),作为整个生产流程的“大脑”,能顺畅地“指挥”智能化设备协同运转,同时承担生产调度、过程控制、质量监控、数据处理、故障分析等核心任务。
这个关键车间实现“数智化”升级后,操作人员减少了11%,生产效率提升了12。
工程案例
在线留言
相关设备